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星星班的扮演區(第2集)

颱風快來了,先去買水果吧!

開果汁店需要什麼?
小朋友很直接的反應-「水果!
:「要到哪裡買呢?
菜市場、全聯、家樂福…
學校附近有一間頂好超市,過去期末時,班上會前往採購同樂會零食,今天我們決定要到頂好超市採買水果。
:「買水果前要準備什麼呢?
:「錢!
:「要準備多少錢?
1元、10元…不知道要準備多少錢,大家沒有結論。
:「我們要買哪些東西?
記錄上確定是買:葡萄、鮮奶、蘋果。
:「每一種可能要花100元。」
:「之跟媽媽買過東西,所以知道價錢嗎?」之點頭。
事實上是否如此,需要再確認。
:「是全部用100元買?還是每一種需要用到100?
:「老師!我們3個人要買,一個人拿100元。」
:「小朋友這樣需要準備幾張100?
:3!
:「還需要準備什麼嗎?
:「買完東西要放在購物袋。」
扮演區有一個袋子解決了問題。
開學初就要外出買東西,老師有點猶豫…
琪說:「颱風快來了,先去買水果吧!
討論到此,大家興致勃勃,考量天候的變化,還是決定今天就出門。
:「等一下誰買東西?
小朋友爭先恐後,經過討論,決定分配工作,做成紀錄,出發前老師提醒安全注意事項,前往頂好超市。
   

星星班的扮演區(第1集)

        開學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,小朋友從陌生變熟悉,從「亂玩」到「有意義的玩」,小朋友漸漸穩定的在各個學習區發展,其中扮演區發生了什麼事情?讓老師來介紹一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扮演區主要成員:冠之、珮妤、子曦、雨潼、宥筑、詩媗...一開始還有幾位插花來玩的孩子。
           原本扮演區的各式玩具琳瑯滿目,不過在一次次討論後,過濾真正想玩的東西,也定調要開一家果汁店,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就從果汁店開始....



要塑膠玩具食?   還是要玩真的食物?  


團體時間透過繪本「媽媽的禮物」的購物經驗,原本設定可以做為扮演區延伸的動機,不過孩子們一開始還是隨意玩扮演區的玩具,出現幾個問題:

1.        發現孩子們無法按扮演區規劃收納的方式處理,所有塑膠食物混雜在幾個籃子裡,很雜亂。

2.        小朋友對食物的「分類」概念很模糊,海鮮?蔬菜?水果?西點?,大人可以輕易歸類,但是幼兒的知識不足以應付這個問題,只能憑照片找線索,況且塑膠食物只是仿真,是否能連結真實的經驗,值得探討。

3.        發現扮演區擺放的教具除了食物,尚有芭比娃娃、職業服裝等,很多時候看到幼兒是平行遊戲,或兩兩一起玩,缺乏合作性遊戲。

因此於是老師集合孩子們一起分類練習收拾,當一一拿著塑膠食物分類完成後,趁機開啟討論。

:我們剛剛整理了許多食物,請問你喜歡吃什麼?
:義大利麵。
:草莓。
:蛋糕。
:我都喜歡。
:請問妳喜歡真正的食物?還是扮演區的可以玩食物?
:真的食物。
:可是真的食物又不能玩….!我們來做真的食物。
:食物怎麼「做」?
:可以煮義大利麵。
:可以做鬆餅。
:可以做果汁。
:請問義大利麵怎麼做?(豪答不出來)
:那鬆餅呢?
&:鬆餅機、麵粉。
:那果汁呢?
:香蕉。
:蘋果汁。
:葡萄汁。
:我們是不是選擇一種食物開始做?要做哪一種?
小朋友七嘴八舌,考慮器材準備、安全性,最後決定要做果汁。
:老師,我們也可以開果汁店啊!
:為什麼?
:老師今天說故事,以後我可以打果汁給媽媽喝啊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大家討論後,全數同意開果汁店!